澳门葡京官网_澳门葡京娱乐

时间:2009年8月26日上午10:00

地点:人民大会堂台湾厅

内容:中国人大网、人民网、新华网联合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部分委员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与网民在线交流,共议应对气候变化。

 

正在直播    自动刷新间隔   手动刷新 全文实录

[中国人大网](2009-08-26 10:01:13)

访谈即将开始。

[钟雪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副巡视员、主持人)] (2009-08-26 10:05:56)

各位网友朋友,大家上午好!正在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今天上午,常委会的分组会议正在审议澳门葡京娱乐: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有关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说明常委会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气候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问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问题,国际上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以及所开展的工作问题等,这些都是网友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专门组织中国人大网、人民网、新华网,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环资委委员和有关的专家,就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主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之前,三个网站已于824分别向网友发布了预告,并征集到不少网友提出的问题。今天的形式是先把网友征集的问题进行回答,再回到网上回答现场提出的问题。

 

[钟雪泉](2009-08-26 10:08:39)

  现在我把三位嘉宾介绍给大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先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许健民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先生。下面,我就把网民提出的问题,请三位嘉宾做答。

[钟雪泉] (2009-08-26 10:09:49)

有一个网友叫eel,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发展重要还是气候变化重要?

[陈宜瑜](2009-08-26 10:10:27)

  都重要。发展是硬道理,首先要考虑发展,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但现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全球,也必然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所以,未来要发展,我们必须去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又要促进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方面的建设,更加有利于我们下一代更好地发展。这个问题一个基本的回答就是都重要。

[钟雪泉] (2009-08-26 10:13:16)

   下一个问题是网友eedf,还有网址是121.14.235网友,还有一个叫流苏窝的三个网友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合并起来一并请委员回答。一是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问题。总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具体分开的问题是,我们从新闻中得知,世界范围内诸如超强台风、极端高温、洪水等灾害性气候越来越多,这些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恶化程度在加剧?中国有什么应对措施?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南方夏季极容易形成雨涝,北方常年干旱,极容易形成持久性的强大干旱,为什么不进行人工改造气候的专项研究?第三个问题,去年南方雪灾等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警示?此次莫拉克台风与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许健民](2009-08-26 10:14:35)

  这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现在极端气候事件是不是越来越多?应该说,极端的高温比以前多了,但极端的低温比以前少了。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关于台风的监测,最近50年来有非常大的改进,在40年代前,对台风的监测主要依靠船舶,那时候有许多台风漏掉了,对台风的强度也观测不准。二次大战以后,50年代以后,出现了飞机观测,对台风的监测手段也提高了。70年代以后,才对台风有一个不漏的监测。

[许健民] (2009-08-26 10:17:01)

  从历史资料来看,从70年代以后到现在的30年间,台风的强度和频次都没有非常大的变化。在往历史上来看,因为观测情况不可比,因此也很难说历史上的情况会怎么样。这次发生的莫拉克台风,造成了台湾的泥石流灾害,类似于这样的灾害,历史上也有。比如说19758月,在河南西部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这比莫拉克台风还要严重。中国是季风性气候区,有一个问题提到,为什么不对中国的气候进行人工改造?咱们中国的气候,就是南涝北旱,因为我们的西部有西藏高原,大气分为两支,北方是西伯利亚过来的气流控制了我国的北方,还有潮湿空气控制了我国的南方,形成了北边干,南边涝,这是中国的气候特点。北方干旱更严重、南方雨涝更多。这个情况,有网民说为什么不出现人工改造。主要是因为现在人的力量,还没有能够改变这样气候状况。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问题,采取的多方面措施,这次的决议案中有政策层面上加强气候变化的关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植树造林、采取南水北调、农作物抗旱的措施,来增加产量以及加强科学方面的研究。

[钟雪泉](2009-08-26 10:17:39)

下一个问题是飞天的网友提出的,你们宣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走出经济危机,但是低碳经济更多的是做减法,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苏伟] (2009-08-26 10:19:04)

  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手段和工作,是通过减少碳的排放,主要是通过节能、提高能效,搞清洁煤的洁净化的利用,发展再生能源,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从降低碳排放的意义上讲,可能是减少碳的排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清洁煤包括植树造林等一些涉及到很多新型的技术和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点。我相信,通过适当的政策和规范,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有助于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一个挑战,如果把握好的话,可以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我们也有可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谢谢。

[钟雪泉](2009-08-26 10:20:14)

  下一个问题是merkur的网友,他提出的问题:盛赞一下全国人大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和改革,人民代表的本职就是要代表人民意志,虽然网络使用者目前具有明显的年代性,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时间的推移,可以预见将来网络民意必将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人大通过这种方式代表民意是个可喜的创举。印象中八年前到北京上学之前,对北京是很期待,期待之一便是北京的沙尘暴,呵呵,可惜到了北京以后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漫天黄沙,可见中国北方的沙尘治理还是卓有成效的。希望世界和谐,希望碧水蓝天,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可能是环境问题的最大障碍,也是很长时间内无法回避的现实。唯愿全国人大更多发挥外联、沟通智能,与世之众国共商民生,莫让经济遮望眼,立于高处可拨云!请问,中国将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国与国竞争之间的关系?

[陈宜瑜] (2009-08-26 10:21:43)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人大工作的肯定,也说明了我们政府这几年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我很赞成他前面一段的论述。提的问题比较大,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国际竞争是一个综合性的竞争,必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国际竞争是一个长时间的竞争,必须有比较长的时间来做好这些工作。现在,我们是后发展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在从发达国家那里吸收他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我们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现在从政府来说,非常关注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制定了科学发展观,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方面,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使我们的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对长远的综合国力竞争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钟雪泉](2009-08-26 10:22:18)

  下一个问题是匿名网友提出的,IPCC报告强调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性是90%,还有10%的不确定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许健民] (2009-08-26 10:24:21)

  气候变化的问题很复杂,有许多因素。其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是许多因素之中的一个。简单来说,如果说没有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地球的平均温度是多少?是-18度。因此,二氧化碳的存在,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许多的因素在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情况。比如说,对流就可以把地面上比较高的物体带到上面去,还有云,可以把太阳的辐射反射回到太空中去。由于我们人类现在所掌握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说现在已经对气候过程有非常清醒的理解,不能说全都清楚了,但是根据现在的知识,我们认为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从280多个ppm增加到380多个ppm,增加了三分之一,因此地球的温度增加了,这从观测的数据讲,从科学的道理上讲都是可以的,因此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人类的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气候。

[陈宜瑜](2009-08-26 10:25:38)

我补充一下。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还是很大的,从谈到的90%10%,这是IPCC报告的数据。刚才许委员是从大气的角度来谈。从数十亿年的地球历史来看,本身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是来回变化的,现在这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交错在一起的,不仅仅是气候这些因素,也包括太阳辐射,也包括其他的行星运行都会造成气候的波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只是近100年来,现在这一段的气候变化,可能与人类的活动有90%的关系,再往前追溯更长时间,可能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这里的科学不确定性,科学家们正在讨论之中。

[许健民] (2009-08-26 10:27:29)

  IPCC报告说的是人类对气候影响的可能性。IPCC报告没有说,自然没有对气候有影响,IPCC报告说自然和气候肯定有波动,除此以外,人类发生影响的可能性是90%,人类活动没有影响的可能性是10%但是,自然的气候变化当然存在,这是百分之百的有影响。

[钟雪泉](2009-08-26 10:27:54)

  下一个问题是名为失业人员的网友提出来的,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会不会脱离我国国情,影响应对金融危机,尤其是影响就业?

[苏伟] (2009-08-26 10:30:43)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先说明一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完全是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首先,我认为不会因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脱离我国国情,影响经济的发展。我们一贯主张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措施,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些措施,主要是通过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等这些措施。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措施也会按照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我们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于推动我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应当说方向是一致的,是能够促进的。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目标是保增长、保就业、改善民生,这些目标也都是与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目标一致的。所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不仅不会影响到应对金融危机有关措施的落实,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会增加就业,进一步改善我国发展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

[钟雪泉](2009-08-26 10:33:40)

 下一个问题是“好奇”的网友提出来的。他说两位院士委员,隔行如隔山,你们如何在人大履职的?你们的意见在立法中采纳了多少?

[陈宜瑜] (2009-08-26 10:34:03)

  可能不好说“隔行如隔山”。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就是一个集体,是由各行各业选出来的代表组成的一个集体。在立法过程中,在履职过程中,是集中了我们共同的集体智慧来进行参与的。所以,作为院士来说,我们有好几位院士都参加了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我们所履行的职责,就是人民代表的职责,履行选民给我们的任务。作为院士,到这里来,一方面是学习,我们通过跟其他代表之间的交流,学习立法的知识,努力来履行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挥我们在科学上的知识,为国家的立法以及法律监督发挥更好的作用。我已经连续两届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了,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对参与人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和科学问题,准确的科学知识参与,在人大职能的发挥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这几天讨论的《可再生能源法》,因为可再生能源本身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可再生能源中的科学问题非常多,就需要熟悉这个领域科技界的代表所知道的知识,所以,我想这里没有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再有,我们是一个集体,是同时集中我们的智慧来共同履行职责。

[许健民](2009-08-26 10:35:26)

  不敢说我们是专家,因为我们只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了一些事,但是我们的知识面还是不够的,特别是面对国家的宏观问题,我们有许多需要学习的。我认为,我本人作为人大代表是尽可能利用我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比如气候变化这件事,国际上对中国有许多的说法。我们作为人大代表,在国际上有许多的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尽可能地用我所掌握的知识和所了解的情况,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当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我们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并且我们今后还要做什么,我们的日常工作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些问题都要讲清楚。另外,对于国家所面临的重要的决策,我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支持一些我认为是正确的事。比如说,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南水北调和一些新的水利工程,这些对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支持。

[钟雪泉] (2009-08-26 10:36:16)

  下一个问题是“中年愤青”网友提出的,一般认为,气候变暖是发达国家几百年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现阶段中国要发展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实质上是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受害者,中国的发展受制于发达国家;但是现在发达国家却大造舆论,说中国目前是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排放影响了气候变化,好像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要中国为全球气候变化负责,承担减排责任;到底是什么因果关系呢?这种逻辑成立吗?

[许健民](2009-08-26 10:38:20)

  首先要说明一下,有一些表达不准确。现在就发达国家而言,他们也没有说“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要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负责”。现在大家的共同认识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整个世界已经排放的许多二氧化碳,使得全球的平均温度有一个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今后无论从资源的角度讲,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使得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个理念是对的。所以,大家要往这个方向走,至于以后每个国家如何行为,这是政府谈判的事。我国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认为我国的这个立场是正确的,是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在今后的50年到100年中,全球的经济将会面临一个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样一个转变将是非常巨大的,这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中国不看到这样一个改变,我们还是沉溺于工业的思维去发展,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也是没有前途的,我们中国的人民更加应该看到,我们应该赶上国际上生态文明发展的机遇,在这个机遇之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我们中国的经济走上一个更高的制高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都要认识到这一点,要走生态文明的道路。

[苏伟] (2009-08-26 10:39:52)

 我补充几句。涉及到责任的问题,还是要说清楚。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现在所谈的主要是讲,由于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当然,气候变化问题很复杂,刚才两位委员都提到了。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人为的因素中,应该说是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发展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在国际上,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苏伟](2009-08-26 10:41:45)

 现在发达国家也在想方设法解决历史累积排放所造成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客观事实,他们无法否认,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明确的。实际上,发达国家自己在谈判中也承认,包括美国和其他的国家,也包括欧洲国家,明确承认他们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根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数据,从1750年以来一直到2005年,全球累计的排放二氧化碳约有11000亿吨,其中发达国家排放占了80%,从这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看出,造成目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责任是非常清楚的,应该是发达国家的责任。

[苏伟] (2009-08-26 10:45:24)

 当然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能源消费会增长,相应地二氧化碳排放也不可避免会有所增长,但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最为优先的事,这是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问题。他们的发展权力也是应当得到确认和保证的。当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因为气候变化一旦发生,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人都会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有责任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无论从全人类的利益来讲也好,还是从自身的利益来讲也好,都有这样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尽量地少排放温室气体,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当然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的相当的经济实力,而且他们对于造成气候变化的问题负有主要的责任,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确认的。发达国家一方面要大幅度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有能力来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苏伟](2009-08-26 10:48:51)

  还有,中国排放的问题也是比较受到关注的问题,也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从历史的排放看,中国的历史排放是比较少的,在1750年到2005年的排放中,发达国家占了80%,中国肯定也是在20%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历史上讲是比较少的。有一个统计数据,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仅占世界同期的9.33%。从人均的累计来看,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人均的累计排放量仅仅占世界的92位,还是比较靠后的。2004年的数据,中国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仅仅是3.65吨,即使最近几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在增加,但只是和世界的水平接近,但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来讲,我们仅占他们的三分之一。从人均排放比较高的发达国家来讲,我们占他们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我们现在中国的人均是4.9吨,美国和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均排放已经到了19吨。中国没有太多的历史累积排放,但是中国政府出于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还是积极地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增加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当说为应对气候变化,为保护共同的气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一个简单的数字,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也提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10年,相对2005年末,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如果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话,就相当于节省了能源6.2亿吨的标煤。就这五年的目标来讲,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都无法和中国减少二氧化碳的成绩相比的。

[钟雪泉] (2009-08-26 10:49:32)

  下一个问题是“奇迹”网友提的,他说《货币战争》里说,气候变暖是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方金融寡头势力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阴谋。很多西方主流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各位嘉宾怎么看?中国政府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呢?

[苏伟](2009-08-26 10:51:54)

    从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的发展过程中,大量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现在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极力地淡化自己的历史责任,把矛盾和视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身上。至于说以后有没有别的考虑?有没有阴谋?我不好在这里下结论。我想各位网友可能会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一定要问这个问题的话,我想还是应该问发达国家他们有没有什么考虑。我认为,不管怎么说,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也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经过研究,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就人为因素来讲,IPCC的报告提出了90%的把握被认定是由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从IPCC报告来看,气候变化的确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不能仅仅归结为一种阴谋和挑战,我想大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陈宜瑜] (2009-08-26 10:54:13)

我想不能排除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以这种理由希望制约中国的发展,反过来我们要积极应对,才能防止这些人想制约我们发展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更积极地拿出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应对。

[许健民](2009-08-26 10:55:49)

  我认为,从我们自己的气象排量网的监测来看,温度是在升高,我们的升高速度比全世界的指标还高一些。根据我们已经有的知识,温室气体的增加,也有可能造成地面气温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不走绿色经济的道路,可能对我国的发展不利。因此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判断行事,在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谈判中,我们按照自己国家的利益来行事。我认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节约能源和资源,使得国民经济更高更有效率的发展,是符合国家的利益的。

[钟雪泉] (2009-08-26 10:56:45)

  名为“老记”的网友提出问题,我注意到,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情况时提到,“政府将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我想请问陈宜瑜委员,政府将会运用哪些法律的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最大的瓶颈和阻力是什么?

[陈宜瑜](2009-08-26 10:58:06)

  从根本上说,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是减排,另一方面是增汇。在减排和增汇上,我们在法律上,从政府的具体管理上,多年来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关于减排,一方面要从节能出发,一方面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出发。我们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去年又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也准备制定清洁能源法。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减少对大气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在国家政策管理上,一直在减排上花心思。另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增汇,即增加碳汇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法律,就是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我们的碳汇。这几年,从政府的行为和立法上,都努力从减排和增汇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立法上的瓶颈和主要问题相对比较复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矛盾,这就需要大家能够取得共识,共同来认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来认识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统一思想,更好地推进我们立法工作的开展。

[钟雪泉] (2009-08-26 10:58:36)

  下一个问题是boxh网友提出的,请问现在世界上都说气候变暖,但据说俄罗斯专家研究认为未来气温将下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说气候变暖,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的变化不同?

[许健民](2009-08-26 10:59:58)

气候变化的问题很复杂,我本人是做气象卫星工作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的本职工作。气候变化很复杂,刚才说了太阳活动有影响,而且现在对太阳活动的观测非常精确,海洋有非常大的影响,对流有非常大的影响,云有非常大的影响,当然大气成分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都有大量的影响,还有地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有时候偏近的比较小,有的时候偏近的比较大,有的时候北半球更加面对太阳,有的时候南半球更加面对太阳,这些都会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大部分的气象学家认为,温室气体排放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许多气象学家认为,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所以很难说。北极和南极的不同,显然是由于地球的旋转夹角有一个微小的变化。

[陈宜瑜] (2009-08-26 11:01:04)

我补充一下。在全球来看,现在气候变暖增加了0.74度,这是一个平均数。科学家做一了一个前景预测,它在全球的变化是不均衡的,每个区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地方上升的温度高,有的甚至会下降。所以在中国的范围之内,做的前景预测,我们的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在全球变化的前景下,可能温度上升大一些。我们的长江以南可能会上升小一些。我们现在说的是平均的概念,每一个地方的下降和上升不能代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所以一定要关注在全球的平均数以及各地区间的差异是不一样的。

[钟雪泉](2009-08-26 11:04:49)

  下一个问题是“闲来转转”的网友提出来。他说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及这次的一系列举措,与我国一贯坚持主张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会不会相矛盾,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立场开始松动?美国一直都没有实质性动作,我国为什么积极出台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岂不是自废武功?会不会有点打肿脸充胖子?

[苏伟] (2009-08-26 11:06:09)

 网友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也是比较尖锐的。我认为主要是要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全球和中国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还是对于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刚才讲到,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地做出努力来应对气候变化。大家都要努力,责任可能还要分清楚,这就是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态度,要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量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如果减缓不了的话,气候变化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我们也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还要通过相应的决议,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了我们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表明了我们对于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重大问题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实际上,中国还是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们一贯的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政策取向。我们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能够进一步优化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确保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于其他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是什么样的态度,做了什么,这就看你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作为一个政治问题,你做,我才做,你不做,我就不做。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长远影响来看,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出于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出于对人类、地球、世界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并不是讨价还价的过程,也不是其他国家表现出同样的责任感为前提条件的。我们一贯坚持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我们是发展中的大国,所以我们的措施和行动是根据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出于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谢谢!

[陈宜瑜](2009-08-26 11:06:59)

谈到“自废武功”,这倒不是自废武功,而恰恰我们练内功。现在我们借这个机会来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这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我们借这个机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措施,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会打下更好的基础。

[许健民] (2009-08-26 11:07:42)

  我非常同意陈宜瑜同志所说的观点。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我们一定有能力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高质量地发展经济,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我们应该有这个志向,也完全有这个能力。通过这样做,不是废了武功,而是使我们的武功更加坚强,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加健康,也更加有利,我们会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没有什么不好,有百利而无一害。

[钟雪泉](2009-08-26 11:08:24)

 下面是由“好奇”网友提出的问题,请问大家讨论的全球气候问题,到底只是高层专家和决策者的专利,还是个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关?如果有关,那我们能做点什么?

[陈宜瑜] (2009-08-26 11:09:32)

 这绝对不是高层专家和决策者的专利。人类活动正在不断地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这是现实状况,不仅仅表现在气候变化。现在共同关注人类活动对人类自身环境的影响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大家都应该关注。我们要从节能和增汇两个角度出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节省一度电、少开一天车,就减少了一定的碳,就为我们的减排做出了贡献。我们每个人都重科学,多护一片草,也就是一个增汇的过程。所以,应对气候变化,要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要从每个人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做起,靠13亿人民一起做起,每个人减一点排,每个人增一点汇,我们就会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许健民](2009-08-26 11:11:04)

 我认为,这和每一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铺张浪费。比如,有的地方空调在夏天要开到18度,冬天要暖到28度,这就不科学。夏天28度就够了,冬天有16度就够了,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好,也节约了能源。另外,比如出行,我们是不是非要开车?是不是非要开很大的车?我们能不能多坐公交车、多骑自行车,或者少坐飞机,这些都是可以节省很多能源的。另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饭桌上的浪费。北京市每天要扔掉1600吨的食物。另外,还有买东西,是不是需要买那么多?不需要的就少买,这些都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苏伟] (2009-08-26 11:11:59)

我同意刚才两位委员所讲的,气候变化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专家和高层讨论的话题,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人人都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刚才,两位委员都讲得很具体了,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很多事情都是日常可以做的。与大众有关系的是对气候变化问题要提高认识,要养成自觉行动的习惯,要逐步地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要节约资源,要减少浪费。从这些方面来讲,都可以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钟雪泉](2009-08-26 11:13:33)

下一个问题是由“蜂鸟”网友提出的,“听说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大陆和北极的冰川逐渐融化,已经减少了两个法国国土面积的冰川。我们国家受到什么影响?”

[许健民] (2009-08-26 11:14:40)

 我们国家有一个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到了这个过程。我们有一系列照片可以看到这个冰融化的过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的升高,北方升高得更多,北方的干旱仍在加剧,今年是内蒙东部、辽宁西部出现了干旱,所以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钟雪泉](2009-08-26 11:15:37)

下一个问题是由“蓝天白云”的网友提出的,“我是从国外归来的燃油添加剂研发人员。众所周知:汽车尾气是大气(特别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燃油中添加清净剂,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并可使汽车节省燃油;许多国家早已在燃油中普遍添加了清净剂,我国在08年12月份之前,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都在燃油中添加了清净剂,但08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出台了一条不准石油公司加剂后提高油价的政策,结果造成全国石油公司停止了清净剂的添加,应该说,这对我国的环保节能事业不利。请问发改委有关部门和领导:你们何时再重新制订政策,以让全国石油公司恢复在燃油中添加清净剂,以改善我国大气质量和减少我国的燃油消耗?”

[苏伟] (2009-08-26 11:17:18)

对这位网友提出这个问题的关注,我表示理解。我想还需要从正面来看待发布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最主要的考虑,还是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主要是防止个别的企业借添加剂的问题变相地谋取利益、谋取暴利。成品油零售企业还是鼓励他们以小包装的形式单独销售清洁剂,可以给消费者选择的机会。这就讲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公民自觉的意识,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认为有必要为改善大气质量做贡献,自己可以选择添加。现在还是一个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这个方面来讲,关于添加剂的问题,政策的规定还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

[钟雪泉](2009-08-26 11:19:10)

 现在有网友现场提出了问题,是否在推广绿色能源、绿色产品、可持续食品的生产之初有更多的投入,从长远角度来改善气候?

[苏伟] (2009-08-26 11:20:01)

 从绿色经济的角度,下一步还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通过扩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以及相关的产业的振兴的规划,也包括绿色产业有关的政策,通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力度,进一步研究考虑相关绿色经济和新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绿色投资。这是从政府政策角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刚才也提到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作为扩大绿色投资,扩大绿色消费的一个问题。

[钟雪泉](2009-08-26 11:20:32)

 有一个网友提出,“农民纷纷砍伐树木,那么农村以后的环境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希望人大常委会委员认真考虑”。

[陈宜瑜] (2009-08-26 11:20:57)

 我们肯定会认真考虑的。

[钟雪泉](2009-08-26 11:22:23)

 有一个叫“研究人员”的网友提出来,感谢在人大网上提问的机会。我一直在做碳排放和哥本哈根会议的调研工作,根据一份最近发布的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报告,中国在强化低碳的前景下,可能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我想了解的是,按照对中国清洁能源现有的投资以及发展情况来看,有没有能力在2030年达到这个峰值,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国家和地方部门实实在在地做什么?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准备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下,怎么样在法制建设方面展现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诚意?

[陈宜瑜] (2009-08-26 11:23:32)

 这个问题,可能他了解的比我多一些。应对哥本哈根的谈判,基本上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们现在也在考虑其中的内涵,我想国家会拿出一个应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基本方案,现在正在讨论当中。我希望这位网友能够用你的论证结果来帮助国家完善政策。

[许健民](2009-08-26 11:25:25)

从我们自身的内在需求来看,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肯定会继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两型”社会,温室气体排放也不会无约束地增长下去,肯定会在某一个时段出现一个峰值,这是从趋势上来看。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出现这个峰值,可能会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和讨论,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位网友也提到了一些研究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和判断,这个报告中可能也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条件,这个条件是我们假设的一个讨论。至于最终在什么样的时间能够出现这样的峰值?由于这个问题很复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最终拿出意见。

[苏伟] (2009-08-26 11:27:28)

 我们是积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结果。一是发达国家要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进一步大幅度减排。因为大家承担的历史责任,从他们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包括他们的实际能力,都应当承担大量的责任。另外,发达国家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资金、技术的支持,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能够积极适应这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这都是哥本哈根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从哥本哈根会议要坚持的原则来看,我们主要是坚持公约,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坚持负责任的原则,坚持减缓气候变化同举并重的原则。另外,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能够就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可以取得可操作的,确实可以加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措施和安排。

[钟雪泉](2009-08-26 11:28:16)

有一个“九色”的网友提出,“我国风能、太阳能利用现阶段只是用于常规能源的补充能源使用,如何将风能、太阳能由补充能源转变为可储备的战略能源?谢谢!”

[陈宜瑜] (2009-08-26 11:29:35)

 希望大家关注一下这两天我们正在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起了推进的作用,我们正在推进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许健民](2009-08-26 11:30:50)

 要把这些风能、太阳能的能源利用起来,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有些理念需要有一些变化。比如说,过去我们说电网的时候,电网就是要保持稳定,比如流量和电压值要稳定,这就是高质量的电网。说到风能和太阳能,由于有风的时候,风极端快,太阳散热的时候,发电量多,显然这样的能源产出就有一个定量。未来的电网是一个智能的电网,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得电的产生率和使用率联系起来。产的多的时候,鼓励用户多用电,并且要适量。产的少的时候,要节制用户用电,不同的时候电的电价是不同的。这样可以把电网的使用者和产生者联系起来,使得电网保持稳定,这就是另外一种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才能把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好。

[钟雪泉] (2009-08-26 11:31:42)

 有一个“万仁轩”网友提出问题,“国家实施汽车小排量减征购置税政策是推动节能环保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否据需实施?能否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或者1.8升以下小车全免征购置税,既刺激消费,又节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环保?”

[苏伟](2009-08-26 11:32:26)

 这个政策会继续实施,力度也会加大。至于具体的排放标准,可能还需要具体的研究。

[钟雪泉] (2009-08-26 11:32:54)

 有一个“黄河三角洲的风—东营”的网友提出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然而,对于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或者荒漠化区域来说,植树的难度很大,管护的成本很高,群众植树意愿受到影响。对此,国家是否应加大对地方的扶持力度,激发地方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陈宜瑜](2009-08-26 11:34:09)

 对于盐碱化地区和荒漠地区的植树造林,国家肯定会加大幅度来支持。同时我也想提醒大家,不同的植被都要保护。有些荒漠和盐碱地都是自然形成的地带,这个区域地带的环境保护,同样需要提高碳汇的质量。我们也做了一些荒漠化地区和盐碱化地区的调查,那里仍然有很好的碳汇。希望方方面面都做好相关的工作,更好地促进发展。

[钟雪泉] (2009-08-26 11:35:24)

 有一个“基层人大工作者”的网友提出来,“目前很多地方为了经济发展,纷纷上马工业项目,甚至不少地方为了区域利益,出台优惠政策,接受发达地区转移来的污染企业,对当地环境保护造成严重污染,而这一污染单靠一个部门又很难执法到位,相互推诿扯皮,部门之间的法律相互打架,衔接不够,以至于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请问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陈宜瑜](2009-08-26 11:36:53)

 这个问题,主要是加强人大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从立法上减少交叉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监督执行。现在,实际在立法上交叉的矛盾不大,主要是人大加强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重视自身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大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全国各区域的发展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所以我们要提高意识。

[许健民] (2009-08-26 11:37:36)

 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加强区域的规划。现在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不等于说只要规划,不要计划。我们要在计划的层面上,加强工作。使得我们的能源、资源、能力、条件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同时减少重复和浪费。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另外,从科研上,应该有更多搞地理的同志,搞这方面的研究,提出具体的建议,使得我们政府的决策更加合理。

[钟雪泉](2009-08-26 11:38:03)

有一个网友提出,如果发达国家实行碳关税,对我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应该怎样应对?

[苏伟] (2009-08-26 11:40:05)

 中国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反对借口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任何情况下的贸易保护。碳关税和边境调解税这一类的措施,当然也是贸易保护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希望发达国家不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一旦采取这样的措施,我国只有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来应对,那么就会引起贸易战,这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非常不利,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情况的出现。气候变化的问题,是发达国家200年发展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造成的,现在又来讲所谓的“公平竞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应当说,还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根据公约的要求以及议定书的要求,实现京都议定书下所要求的量化和减排的目标,这应该是解决气候变化和贸易问题很正确的渠道。

[钟雪泉](2009-08-26 11:41:09)

 有一个“无名”网友提出了问题,“请问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考虑,小包装形式的单独销售清洁剂,对比过去的统一添加和现在的平均每箱油添加价格成十倍增长,过去一箱油2块就可以添加,现在30块才可以添加,老百姓如何选择面对?”

[陈宜瑜] (2009-08-26 11:42:08)

 感谢这位网友对这个事的关心。我的感觉,如果同意添加清洁剂可以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价格的问题比较复杂,我想发改委会认真研究你提出的意见。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专门的研究,最后才能制定出政策。

[钟雪泉](2009-08-26 11:42:45)

 一个网友叫“我当时就火了”,他提出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大量的温室气体,但是现在造成的气候变化危害,更多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承受。请问我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措施和手段敦促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承担他们的义务?

[苏伟] (2009-08-26 11:45:50)

 从我们现在国际关系的现实来讲,不能逼着他们减排,只能靠道义上的力量。实际上,从国际制度上看,京都议定书非常清楚,发达国家要大幅度减少排放,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从具体的要求上,对发达国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体上,2008—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要减少5.2%。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要就发达国家在2012年以后的承诺期进一步的减排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他们的发展阶段以及实际的能力,在谈判中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求发达国家总体到2020年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至少减排40%,有些发展中国家,像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减排至少45%。这样就敦促了发达国家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我们会在谈判当中强烈地要求发达国家履行他们的义务,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兑现他们所作出的相关的承诺。谢谢!

[陈宜瑜](2009-08-26 11:47:32)

 现在各位网友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政府关心的问题。据我知道,这几年从我国政府的高度,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角度,努力参与国际上的谈判,从京都议定书开始到巴厘路线图的制定,以及接下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我们都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希望发达国家是按人均排放来计算,这是我们利用各方面的对话来促进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希望取得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争取发达国家承担他们历史上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支持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采取新的措施,通过发展来解决和应对气候变化。应该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钟雪泉] (2009-08-26 11:47:57)

 有一个匿名网友提出,低碳经济在中国实施,困难在什么地方?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实施,难在何处?中国有能力实现低碳经济吗?技术和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陈宜瑜](2009-08-26 11:50:09)

 低碳经济在中国实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在现阶段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一下子很难改变,所以在低碳经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多地开展一些清洁能源的转化以及一些新技术的研究,这里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这是低碳经济实施的困难。

[苏伟] (2009-08-26 11:51:05)

 关于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实施有哪些难处的问题。通过市场的机制和市场的手段,推动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至于说排放权交易,这也是环保领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环保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实际上,据我了解,我国也开展了相关方面的探索,在北京、上海、天津都建立了一些环境权益或者是排污权的交易所,我想还会继续相关的探索。因为排放权的交易,需要有一个总量设定的问题,如何来分配排放的额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配套的措施。一方面需要做一些探索,另一方面需要很好地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相关的环境权益或者是排放权、排污权的工作。

[苏伟](2009-08-26 11:52:30)

 低碳经济,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个目标。当然,刚才陈委员也讲到了,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当然资金和技术也是重要的考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的突破,因为我们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碳的排放是相当高的,如果从根本上不改变能源结构的话,要想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从方向上讲,中国肯定是积极地向低碳排放的方向走,结合我们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我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至于最后会达到怎样的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技术的问题,还有资金的问题。我国一方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另外我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是相当大的。

[许健民] (2009-08-26 11:54:15)

 只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和观察客观的现实,我们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是做气象卫星的,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我国的气象卫星,当时我们既没有人才,又对这个知识很缺乏,那么巨大的工程,如何来做?通过那么多年来,认真地看文献,对每一个部分都仔细地去做,现在我们的气象卫星做得非常好。我们在卫星气象发展的初期,曾经有一段时间可靠性不高,图的质量也不好,我们当时很羡慕,如果可以像国外的卫星一样就好了。由于我们多年以来非常认真细致地分析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找到位、找到解决的办法,现在我国气象卫星的可靠性是在国际前列,每一张图拿下来就是很完整的。从这件事看出来,我们做事情不能粗放,要仔细地研究你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说“行行出状元”,做能源的、做汽车、做建筑节能的,都要精打细算。上海发电厂的工程师非常细致,搞一个能量的回力器,每一个环节都精打细算,每一度电的煤耗量都是国际的前列,都能做好。我们中国人做事情不能马马虎虎,只要认真做,都能做好。

[钟雪泉](2009-08-26 11:54:38)

 网友们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线的交流就到这里。上午我们的嘉宾都在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下面我想请每位嘉宾跟网民们说几句话。

[陈宜瑜] (2009-08-26 11:54:58)

谢谢网民们关心我们人大的工作,也谢谢网民们关心我们的环境建设,我们希望能够有机会同大家再见面、再对话,共同努力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许健民](2009-08-26 11:55:15)

我们大家都从自身做起,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提倡健康的、比较节约的生活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苏伟] (2009-08-26 11:55:32)

 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从今天的活动当中,我也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更加美好的明天。

[钟雪泉](2009-08-26 11:56:08)

谢谢!再次感谢三位嘉宾。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三位嘉宾感谢各位网友,也对三个网站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另外还有一个消息告诉大家,下午四点半我们还将邀请四位嘉宾就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大家参加,再见。

[中国人大网] (2009-08-26 11:57:04)

访谈到此结束。

我要提问 网友